 黄姚古镇位于广西贺州昭平县东北部,距离贺州市区40公里,距桂林200公里。
黄姚古镇方圆3.6公里,属喀斯特地貌。发祥于宋朝年间,有着近1000年历史。自然景观有八大景二十四小景;保存有寺观庙祠20多座,亭台楼阁10多处,多为明清建筑。著名的景点有广西省工委旧址,古戏台,安乐寺等。
黄姚古镇2007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三批“中国历史文化名镇”; 2009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4A景区。
历史沿革
黄姚,古时随县居南越地。
汉元鼎六年(前111年),汉武帝平定南越,置苍梧郡,辖临贺、猛陵等县,黄姚地属临贺地。
南朝梁“普通”元年(520年),梁武帝萧衍析今昭平县地马江以上至平乐县南面置静州,辖梁寿、静慰二郡,并在二郡中设龙平、安乐、宁新、博劳、荡山五县,黄姚地属荡山县辖。
隋炀帝大业三年(607年),改州为郡,撤销静州,将安乐、博劳、宁新三县撤并人龙平县,荡山县部分归龙平县,部分归贺川县,黄姚地受龙平县辖。
唐武德四年(621年)复置静州,并将临贺、平乐等地设置昭州、贺州,黄姚地受昭州龙平县辖。
五代十国时期,虽经战乱,但州治如唐代制,黄姚地届龙平不变。宋仁宗时期平定依智高之乱后,静、昭、贺三州的社会趋于安定,宣和六年(1124年)将龙平县改名招平县,意谓招抚平定,后将“招”字改为具有光明、明亮之意的“昭”字,定名为昭平县,黄姚地属昭平县辖。
明洪武十八年(1385年)将昭平县划分为里管理,黄姚属宁化里辖。
清咸丰十年(1860年),地方多故,县办团务,将全县划为十区,以预、备、财、恒、足、关、防、乐、太、平十个字为区名,黄姚属“关”字区辖。
民国十五年(1926年),广西实行区乡保甲制度,全县分明源、黄姚、马江三大行政区和二十三个小乡镇,在黄姚区设立黄姚镇,届黄姚区辖。
解放后,1950年4月,昭平全境划分为一、二、三、四区,其余二十三个乡镇仍按解放前区划不变,黄姚镇属二区管辖。
1959年9月改称为黄姚人民公社。
1984年7月,将原黄姚公社拆为黄姚镇和巩桥乡。
2003年黄姚古镇景区正式成立。
2007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三批“中国历史文化名镇”;
2009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4A景区。
总体布局
黄姚古镇东部姚江两岸是古镇的主要生活和公共娱乐区,姚江以西,
兴宁河以北,小珠江以南地区是商业区。古镇由龙畔街、中兴街、商业街区三块自成防御体系的建筑群组成。这三处建筑群又通过桥梁、寨墙、门楼巧妙地连接在一起,形成一个整体。
风水布局
黄姚古镇周围酒壶、真武、鸡公、叠螺、隔江、天马、天堂、牛岩、关刀等九座山脉,从四周聚向古镇。三条小河姚江、小珠江、兴宁河交汇于古镇。黄姚古镇的居民主要来自中国东南地区,村镇的选址深受东南地区汉族风水文化的影响。黄姚古镇被群山环抱,被绿水绕行,具有东南风水理论所要求的全部要素。[8]
布局特点
黄姚古镇同姓民居建筑多以祠堂为中心修建并向外辐射。黄姚古镇现有八大姓氏,九个宗祠,两个家祠,民居建筑多为同一姓氏围绕祠堂周围居住。
古镇居民多为明末清初因避战乱或经商等原因迁徒至黄姚的移民,迁至黄姚后多以经商为生,家境普遍富裕。因此在住宅的建筑考虑上,更多的是出于抵御战乱与盗贼抢掠财物的防御与安全需要,无论是单体还是整体的建筑布局都有着较强的防御功能。
建筑群的功能各有分区:龙畔街、中兴街主要是大户人家的生活区,安乐-金德-迎秀-连理-大然街是商业贸易区;姚江两岸的公共建筑是休闲娱乐区。
|